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在一片惊叹声中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夺冠的天工Ultra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
由深圳企业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
据悉,2023年底,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 10 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担任创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不仅将时速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天工Ultra凭借具身大小脑的高效协同,不断优化策略和适配能力,实现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确保机器人持续奔跑时依然保持身体平衡。这款机器人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同时还采用了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赛后,熊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赛事只是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小部分,但团队正在积极研发更多创新技术,未来将会推出更多应用。此次半程马拉松的成功,表明了天工机器人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其潜在的市场应用空间。”他还强调:“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整个全球来说已属于第一梯队,而且我们的迭代速度,应用的场景,数据量,还有我们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属于顶尖的,我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榜单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区分为大脑、身体以及集成三大核心环节,覆盖全球共计100家上市公司。
深圳梦注意到,中国共37家企业上榜(中国大陆32家,中国台湾5家),其中深圳7家,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包括比亚迪、腾讯、优必选、速腾聚创、雷赛智能、兆威机电、汇川技术等。
由深圳企业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用时2小时40分钟,N2机器人、行者二号机器人分别获得亚军、季军。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国家信创园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标志性点位。
据了解,共有20支赛队参加,涵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
夺冠的天工Ultra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由深圳企业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
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为在此次马拉松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参赛过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为7-8km/h。”
在比赛过程中,有机器人“累到头掉”,也有机器人摔倒后立刻“爬起来”,它们迅速调整状态继续在赛场上奔跑,让不少网友感叹“机器人也有体育精神”!
出发前,来自宇树科技的“城市之间-笨笨”选手突然摔倒,现场观众纷纷为它加油打气,经过调整后,它迅速站起,并向观众挥手致意;天工Ultra的夺冠之路也有小插曲,在17公里处摔了一跤,工作人员紧急维修后继续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赛的机器人既有逐日行者这样的1.8米“大高个”,也有北职大“0306”小巨人这样身高不足1米的“小家伙”。
“0306”小巨人是不少人心中的“可爱担当”,身高只有75cm,体重仅20斤左右,诞生于3月6日,参赛时,距离“出生”还不满百天。
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身高仅1.2米,它在冲线后,立刻去迎接第三个冲线的“旋风小子”机器人,来自同一团队的两个机器人在终点相遇,上演温馨“贴贴”。
不少网友表示被圈粉,“跑姿最帅最萌,小短腿倒腾得挺快”“小身板有大能量”“太可爱啦!跑得又稳又快”……
据了解,为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
在奖项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冠亚季军奖项外,本次赛事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机器人竞赛组副组长王国林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的奖项去综合评价机器人的能力,不是跑第一名就是最优的机器人,跑得差一点就不好,希望大家更了解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不少参与比赛的机器人企业表示,机器人“跑马”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一方面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另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
“马拉松有终点,但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和发展没有终点。”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这场比赛将加速技术迭代升级,让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大显身手。
4 月 19 日,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见证了历史性一刻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在此诞生,由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 Ultra率先撞线 公里,勇夺冠军。
2025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共20 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与 1.2 万名参赛跑者同场竞技,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3年底,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 10 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 CTO、执行董事熊友军担任创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
在创新中心成立之初,优必选不仅调派了研发人员协助启动多个项目,还向创新中心开放了300多项专利,助力快速研发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最高速度超过12km/h。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不仅将时速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天工Ultra凭借具身大小脑的高效协同,不断优化策略和适配能力,实现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确保机器人持续奔跑时依然保持身体平衡。这款机器人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同时还采用了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赛后,熊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此次赛事只是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的一小部分,但团队正在积极研发更多创新技术,未来将会推出更多应用。此次半程马拉松的成功,表明了天工机器人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其潜在的市场应用空间。”他还强调:“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整个全球来说已属于第一梯队,而且我们的迭代速度,应用的场景,数据量,还有我们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属于顶尖的,我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为降低人形机器人在科研领域的应用门槛,共同培育具身智能领域的原创技术,今年3月,优必选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了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平台——天工行者,定价29.9万起,具备高仿生、高强度、高性能、高稳定、高拓展、高开放的6高特性。
未来,优必选将持续以创新为引擎,携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起推动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难题的解决,加速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和规模化应用落地。
今早7点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完成21.0975公里的赛程。
据悉,本次比赛的奖牌背面,一块电路板将北京亦庄的地标性建筑集结相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沃土跃然眼前。
据央视新闻4月19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今天圆满完赛。完赛奖和各类专项奖发布!
第一名 天工队 无更换人 总用时2:40’42” 最终2:40’42”
第二名 小顽童队 更换一次机器人 总用时3:27’50” 最终3:37’50”
第三名 行者二号队 更换两次机器人 总用时4:00’56” 最终4:25’56”
第四名 旋风小子队 更换四次机器人 总用时3:46’55”最终4:51’55”
第五名 EAI队 更换两次机器人 总用时4:45’27” 最终5:10’27”
第六名 半醒机器人队 更换五次机器 总用时4:02’19”最终5:27’19”
比赛现场,曾展示了“鲤鱼打挺”“侧空翻”等高难度复合动作的宇树科技G1,却开跑即摔倒。随后G1迅速站起,起身后向观众挥手致意,再次投入比赛。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19日,记者从全球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现场获悉,宇树科技机器人G1出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终点,时间大约在12点30时左右,属于城市之间科技队。据悉,
主要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因而未能参赛。“比赛都需要提前好好准备,我们最近事情比较多”。
“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比如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
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今年不仅将时速从6千米/时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时,还通过搭载“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变得更聪明。
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说:“为在此次马拉松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
公开资料显示,天工Ultra的研发企业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国内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汇聚了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
参数显示,N2机器人是一款由松延动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虽然小巧但却十分灵活,它具备大步行走、奔跑、单双脚跳跃以及舞蹈等多种运动能力。
来自卓益得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季军。据介绍,行者二号是业内率先推出的基于肌腱仿生(绳)驱动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也是卓益得公司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产品。它身高1.70m,整机重量仅28公斤。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参赛队伍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学院派”人形机器人单位,也有并不是专业进行机器人研发的企业。
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一同跑步,这场景很有意思:有的机器人1.8米,开云体育平台像是大步流星的魁梧大汉;有的机器人才1米多高,像是蹦蹦跳跳的小小孩童。记者从赛事组委会了解到,此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样式、身高、体重、功能等方面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有的擅长跑步、有的“颜值”高、有的会交流,虽然都采用纯电驱动,但起跑方式、跑姿却各有各的特色。
就在本次机器人马拉松举办的前几天,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于4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场盛会汇聚了陈建宇、王田苗、唐剑、陈学东、戴振东等多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协同,如同是为这场机器人马拉松做了一次预热的行业研讨。
会上,立德机器人携手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等十家单位共同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预测,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而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52.95亿元,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37.52亿元,占全球44.6%。报告整体内容展现出“全球人形机器人看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在中国”的加速冲刺态势。
近年来,京东将AI战略重点放在产业端的应用,如数字人直播、物流优化等,但在面向C端用户的AI产品方面相对低调。但在前不久,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现身
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自建团队,不难预见的是,互联网“大厂”之间围绕具身智能领域的交战将变得更加激烈。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大厂”们前来栽花、插柳。
去年10月,具身智能公司“星动纪元”完成近3亿元Pre-A轮融资,阿里等联合领投。阿里此前还参投了通用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参与逐际动力A轮战略融资的6家机构中,有3家来自产业方,覆盖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物流和城市综合服务等多个战略性应用场景。
也在机器人领域频繁“下单”。据报道,去年2月,“美团战投”参与了宇树科技近10亿元的“B++轮”融资;6月,美团战投又参与银河通用机器人的天使轮融资⋯⋯
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除了通过产业基金途径参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投资外,在业务侧也有路径可以实现自身与具身智能产业的协同。
起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与供应链协同,京东的自动化仓储和配送体系可集成物流机器人,以此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分拣、运输等环节的规模化应用,加速技术迭代;二是数据与算力共享,阿里云等平台的海量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算力可支持机器人算法训练,如通过云、边协同优化机器人决策模型。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也在4月19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电商平台在具身智能产业侧的应用路径,因各家公司“基因”不同,路径也有差异。对京东而言,其因有智能物流体系的技术底座,可以将人形机器人应用至仓储、分拣等环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场景开放进行生态上的联动。电商平台的线下零售、社区服务等场景可作为具身智能落地试验田。在服务场景中引入服务型机器人,验证人机协作模式。”
另外,有机构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复杂场景应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加速。从产业趋势看,机器人具备制造业替代的经济性,同时又能创造新的需求场景,预计需求增长曲线更顺畅、更为陡峭,机器人依然是为数不多的有望超越消费电子、电动车产业链的长坡厚雪大赛道。
深市规模最大的机器人ETF(159770)近10个交易日连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开年来份额更是暴增逾40亿份,最新份额升至57.7亿份,创历史新高。
受益于AI大模型、特斯拉Optimus量产及政策“机器人+”行动的多重催化,机器人ETF(159770)成为投资者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工具,在近一个月板块集中调整、短期压力释放后或再度迎来反弹机会。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王郁彪、央视新闻、齐鲁晚报、证券时报、财联社、上海证券报、科创板日报)